如何從母語中汲取“翻譯”的營養(yǎng)

? 翻譯資訊 ????|???? ?2020-07-27 08:25:04
一、引言
母語對外語學習造成的影響是語言學家繞不開的研究話題。在二語習得研究中,Bright和McGregor(1970)提出的母語的掌握對二語學習具有干擾的理論更是引起了廣泛的回響。所謂“干擾”,是指一種語言對學習另一種語言所產(chǎn)生的負遷移作用,“是套用母語模式或規(guī)則而產(chǎn)生的錯誤或不適合的目的語形式”(Jack C.Richards,1992)。即使是在要求雙語能力并重的翻譯領域, 人們也習慣性地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母語對翻譯的負面效應,而非正面效應。筆者統(tǒng)計了中國期刊網(wǎng)上標題內(nèi)含有“翻譯”和“母語”的30篇相關論文,其中20篇討論的是母語負遷移。
讓人不禁疑惑,是母語的正面作用不突出嗎? 還是國內(nèi)譯者母語水平已經(jīng)高到無重視的地步了呢? 其實都不盡然。筆者所接觸的譯者、翻譯專業(yè)研究生都不可避免遭遇到了英漢翻譯無詞可用或翻譯腔的問題。報紙上也時有“學外語忽視母語,好翻譯出不來”等文章。全國優(yōu)秀文學翻譯獎、CASIO杯翻譯競賽等獎項名額空缺,無人可授,因為“我們國內(nèi)的譯者之所以沒能在比賽中勝出,并不是因為外語水平,恰恰是在中文表達方面無法與人比肩。常常是他們的外語水平要遠遠超出母語,而在中文表述上出現(xiàn)了問題”(大連翻譯公司,2006)。這些都無不讓人意識到我們有必要研究母語水平對翻譯的正面作用。
二、譯者對母語因素的思考
與理論界將側重點放在翻譯標準、技巧、主體性等本體論或雙語對比研究不同, 翻譯家們直指母語在翻譯活動中的重要性。德國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被列為浪漫主義先驅(qū),著有《給大地母親》、《萊茵河》、《懷念》等。但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荷爾德林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他曾經(jīng)翻譯了索??死账沟膬刹勘瘎 秺W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譯本受到了很高的評價。“對于語言與翻譯,他自有一番獨特的理解”(許均、袁筱一,2001)??梢园l(fā)現(xiàn)荷爾德林對母語與翻譯之間關系的認識對我們深具啟發(fā)意義。荷爾德林認為, 對于學習者來說,即使是屬于本民族的東西也應該像異國文化一樣來學習。“我們學習任何東西的難度都不會超過運用本民族的東西的難度”。曾翻譯《圣經(jīng)》的馮象先生也表示“翻譯,是母語的競賽”。無獨有偶,日本翻譯家別宮貞德也稱日本人翻譯外文時就像參加一場與日語的搏斗。要學好外語、學習外國文化無不與你對日語本身、日本文化的“重新認識”所下的功夫成正比,學習外語還應回到母語的起點
三、母語對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從翻譯的標準角度
自一百多年前嚴復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以來,雖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但總體來說,“信、達、雅”還是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如果說,“信”即“忠實于原文”強調(diào)的是對原文的理解,“達、雅”,尤其是“雅”則強調(diào)的是譯文與原文文  上風格上的統(tǒng)一,而這必然要求譯者具有相當?shù)哪刚Z水平。此外,從美學角度提出的翻譯原則,以許淵沖的“三美說”為代表,更是要求譯者在吃透原文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對目的語潛心琢磨、精雕細刻。這要求譯者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對母語的措詞進行嚴格的把關。
2.從翻譯的過程角度
翻譯的過程可分為理解、表達和校核三個階段。譯者在理解母語時通常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而在表達階段,如果沒有對母語語言體系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 對母語語言特征有深刻的了解,譯者就不可能僅靠一些日常用語,將作品翻譯到位。以楊必女士翻譯的《名利場》為例,她不是僅僅將英文原文一一對應到中文,這是如今計算機可以輕易做到的。相反,她通常結合上下文語境,找到意義貼切又符合中文語習慣的表達。
果戈里曾說,譯者自己像一塊透明的玻璃, 透過它清晰地看到原作, 但又注意不到玻璃的存在。英漢翻譯時,去除翻譯腔實則要求譯者將從外語中遷移過來不符合母語表達習慣的表達進行修飾, 從而使譯文以地道的漢語呈現(xiàn)在譯作讀者面前。而這時,如果譯者本身因為長期接觸外語,忽視母語,以致于混淆了母語和外語的區(qū)別,他該怎樣完成這項任務呢?
四、結語
假設現(xiàn)有一名翻譯碩士,他在近20年學習生涯中,對母語的系統(tǒng)學習到高中截止, 對英語的學習則從初中階段開始持續(xù)了13年,而且這種學習還在繼續(xù),如何保證母語的純凈? 如何保證他在雙語轉(zhuǎn)換時不會產(chǎn)生一些錯亂? 現(xiàn)如今,翻譯專業(yè)學生的選拔主要建立在翻譯實踐能力的考查, 是否有必要建立一定的漢語準入標準? 即便在選拔時不宜以漢語作為考查標準,在培養(yǎng)翻譯專業(yè)學生時,是否應當適當增加涉及母語語言體系的相關課程? 僅占總學分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比率的母語課程是不是略顯不夠?誠然, 現(xiàn)有關于母語與翻譯能力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尚不多見,本文也并未進行實證研究,而且研究方法不盡完善,但仍有一些先行者給我們指出了未來可進行研究的方向。合肥工業(yè)大學孫其標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漢語水平與翻譯能力之間存在著顯著性關系;漢語水平能解釋43.6%的外語翻譯水平的變異。
 
大連翻譯公司奉獻。